【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一)

时间:2024-09-04编辑:胡兵  预审:吴长龙审核:夏晓璐来源: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 点击:

文学院王妍:言传与身教 浇灌知识之花

王妍,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自2018年6月入校工作以来,王妍老师怀揣着崇高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传递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承诺。

以言传身教践行师德师风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其言行举止、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王妍老师努力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用温暖的关怀去感染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他们,并深刻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教育是一项全面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王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并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影响和人生导向,认真执行学院导师制工作,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以创新精神开拓科研沃土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研究素养。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身兼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职责,就是要不断深化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科研工作推动社会科学发展,以学科知识的探索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王妍老师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始终保持专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热情,勤于思考,积极拓展专业研究方向,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青年骨干教师境内访学研修资助项目1项,校级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在《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十余篇。

以教育信念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与时俱进,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只有保持敏锐的教育洞察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持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王妍老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到目前为止,王妍老师主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项,曾获2023年安徽省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三等奖、2023年校“江博杯”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职称组二等奖、2022年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职称组三等奖,参赛课例获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例,指导学生获省级AB类赛事二等奖两项及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一项。王妍老师时常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化自身的研究路径,拓展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及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教学竞赛,保持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更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王妍老师时刻铭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以及教师应有的教育理念、行为规范与职业素养,也在工作中不断体验着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成长成才、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学院学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学院供稿,人事处胡兵编辑)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陈黎伟:潜心深耕教育教学,跨学科开拓新赛道

陈黎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核科学交叉方向研究,入校以来,潜心育人,坚持做有用的科研,努力做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践行者。

坚持跨学科探索,提升学科交叉新水平

2021年8月博士后出站,陈黎伟老师一直致力于核能工业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他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人力资源为支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综合能力,并将其融入科研创新实践中。陈老师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合作,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他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计算机科学与核科学交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目前,陈黎伟老师主持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支持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及其他横向项目5项。作为骨干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Annals of Nuclear Energy》、《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等工程技术、核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8篇(中科院1区TOP 3篇,中科院2区2篇),CSCD核心2篇。获2022年度港澳猛资料567722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另外,作为骨干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电子信息硕士点申报、安徽省智能安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近三年考核两次获优秀等次。

凝练跨学科特色,拓宽教育教学新思路

陈黎伟老师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精心备课,用心授课,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利用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算法和模型的应用。陈老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并引入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于2019年成功申报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并发表了相关教研论文,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新途径。作为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他积极参与学院的企业走访活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更新教学理念,并于2023年申报获批安徽省质量工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在教学质量考核中,陈老师三年内两次获得优秀评价,这不仅是对他教学成果的认可,也展现了他在教育教学能力上的持续提升。

产出跨学科成果,培养交叉领域创新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与创新,陈黎伟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他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软件技术在核领域的应用,如放射性泄漏源移动机器人搜索技术。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成功发表了SCI二区论文1篇、CSCD核心论文1篇,并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项省级赛事中获奖。通过算法优化、代码实现、论文撰写和竞赛经历,学生们对软件工程在核技术的应用有了深刻理解。陈老师的学生中,不少人已进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陈老师的辛勤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成长,也为学院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陈黎伟老师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铭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坚守跨学科教育的理念,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积极探索软件专业跨学科应用人才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贡献自身力量。(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供稿,人事处胡兵编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张雁:深耕教育沃土 谱写育人华章

张雁,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尊敬的优秀教师,他是本科生多门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是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导师,也是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导师,他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无私的育人精神,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多年来,张雁老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

教学创新:寓教于趣,润物无声

走进张雁老师的课堂,你会被一种热烈而又不失活泼的气氛所吸引。他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迪智慧、培养品格的过程。他始终坚持将思政元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和规划每一堂课程,确保思政内容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他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出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

“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抓手”,张雁老师常常这样说。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张雁老师还独辟蹊径,开展了细胞结构手绘艺术作品竞赛、信号通路人人通等趣味活动。这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细胞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劳动精神。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在学生生物学知识体系构建中是关键的基础节点” 张雁老师介绍,由于专业课时的缩减,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难以拓展这门重要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作为细胞生物学课程负责人,张雁老师带领课程组老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为课程建立了一系列线上线下资源,课程先后获批省级精品线上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程、超星尔雅线上示范教学课。

科研引领:潜心研究,成果丰硕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能探索新的知识并传授给学生,和他们一起交流、探索新领域是我最庆幸的事。”张雁老师长期致力于微生物与环境互作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张雁老师主持了省部级项目5项,并以主要参与人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篇。

“科研需要反哺教学,才能让课程上出特色”是张雁老师的一贯理念。在细胞信号通路的教学中,张老师引入了自己科研的新发现,以益生菌如何影响人体的糖脂代谢为例,让学生在理解难点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许多学生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旅。

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张雁老师也不遗余力。他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他与企业签署横向开发项目2项,总经费达278万元,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还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另有多项国家和国际专利正在实审中,为地方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赛促教:悉心指导,硕果累累

作为学院实践教学部主任,张雁老师深知学科竞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学院学科竞赛的发展。近年来,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在多项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2023年,在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安徽省食品创新设计大赛中,他带动学院的指导教师,取得了赛事成绩的突破,分别获得两项赛事的优秀组织奖。

“本科生要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对自身成长重要性要超过死啃书本”,作为本科生导师,近年来,张雁老师将20名本科生引入科研团队,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斩获了各项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安徽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

张雁老师常说:“获奖固然可喜,但更让我高兴的是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比赛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他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感激。